《中华有好戏》端午特别节目绽放戏曲魅力
近日,河北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中华有好戏》端午特别节目在河北卫视播出,17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携手青年演员、戏迷票友同台献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戏曲盛宴。
近日,河北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中华有好戏》端午特别节目在河北卫视播出,17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携手青年演员、戏迷票友同台献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戏曲盛宴。
6月1日,一场属于“小梅花”的荣耀之约——2025江苏省少儿戏曲“小梅花”授花典礼在盐城建湖成功举行。此次授花典礼以“传承”为主线,通过8组精彩表演串联起戏曲的过去与未来。活动中,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为此前展演活动中获奖选手进行了颁奖。
6月2日是端午节假期最后一天,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依然热闹不减。当天中午,众多戏迷冒雨赶来,只为一睹“川渝合演折子戏专场”的别样精彩。这台专场由重庆市川剧院和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携手打造,来自两家院团的众多优秀演员们带来各自的拿手好戏,让戏迷们大呼过瘾。
白燕升十分热爱戏曲,还是央视主持人,在多个戏曲节目中,都有他的身影出现。
黎国韬教授所著《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一书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将在中华书局出版,请我写序。为了撰写序言,我重新阅读了国韬各种著述,并且大致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史。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些回忆与感想。
作为拥有168个国有剧团、超2000个民营班社的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从业者规模近10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行当的学历图谱堪称"草根传奇"——常香玉9岁随父学戏、马金凤6岁入科班,老一辈艺术家靠戏台摸爬滚打成就宗师地位。即便到了李金枝、贾文龙等"顶梁柱
在时代的长河中,传统文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而熠熠生辉。然而,当现代社会的浪潮汹涌而来,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此时,一个关键的议题摆在我们面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是应着重于保护遗产,还是致力于创新传承?
短视频刷爆"姐姐魅力"的今天,四位平均年龄超55岁的西北女神,用一腔秦腔吼出了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锋芒!2004年那场震撼西北五省的秦腔大赛上,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四位"65后"旦角儿,用水袖翻涌间的功底、唱念做打里的风骨,书写了当代秦腔的传奇篇章。当我们以
在戏曲圈逛一圈,常能听见这样的对话:"这是梅派第几代传人""那是马派关门弟子"。可奇怪的是,有些顶着"名家徒弟"光环的演员,台下没几个人认识;反倒是那些没背景的"草根"演员,一上台就能让戏迷尖叫。当"谁的徒弟"成了敲门砖,戏曲的传承是不是走偏了?
这个故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莆仙戏还被称为兴化戏的时期。这个来自木兰溪畔的剧种,其“兴化戏”的名称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的剧种被称作兴化戏的历史可能长达几百年,而如今的名称“莆仙戏”,不过才短短几十年。显然,兴化戏的戏曲人故事更多,遗失的部分自然也更多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今年“六一”儿童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戏曲频道《宝贝亮相吧》栏目精心策划了六一特辑,既是送给孩子们的节日礼物,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的美丽诗篇。
在短视频刷屏的时代,偶尔刷到一段90年代的戏曲录像,总会被评论区的留言戳中:"马兰的水袖能勾魂""何英一开口,西湖的水都软了"。这两位出生于1962年的戏曲女神,在舞台最璀璨的年纪选择谢幕,却在戏迷心里留下了永不褪色的惊鸿一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黄梅戏"玉兰花"
未来花正开,少年展风采!6月1日晚8点档《未来花正开——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六一”晚会》将与观众见面。歌舞表演、动漫串烧、戏曲演绎、潮酷运动、民族服饰秀……超多高能节目即将上演!节目单抢先看↓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浓厚氛围,进一步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和传播,坚定新时代师生队伍的文化自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5月28日下午,清水河县乌兰牧骑走进清水河县逸夫小学举办了“非遗进校园”暨“戏曲进校园”系列演出活动。
悠悠粽叶香,浓浓端午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端午特别节目《奋楫家国 沈水欢歌颂端阳》5月31日20:00播出。节目分为“吾乡”“吾爱”“吾志”“吾国”四个篇章,在诗词、戏曲、创意舞蹈、民乐、武术等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中弘扬端午传统文化。让我们在龙舟竞渡和粽叶
今年端午假期恰逢六一儿童节,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融合传统戏曲文化、端午民俗与儿童节趣味,推出百戏市集、非遗手作、沉浸剧本游、戏曲研学等特色活动,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传统与新潮交织、文化与童趣共舞的双节文化盛宴。
“一曲戏文千古事,满台芳华育新人。”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审美追求,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石家庄市第二十五中学始终将文化自信培育与美育浸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在校园时期便开始接触戏曲,接受戏曲艺术熏陶,通过沉浸式
粽叶飘香迎端午,童趣盎然庆六一。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融合传统戏曲文化、端午民俗与儿童节趣味,推出百戏市集、非遗手作、沉浸剧本游、戏曲研学等特色活动,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传统与新潮交织、文化与童趣共舞的双节文化盛宴。
这是今年四川省川剧院大幕戏《白蛇传》的演出现场。作为传统戏曲经典题材,《白蛇传》表演难度高,能够将白蛇一角演好、演活的演员,通常也是技法功底过硬的佼佼者。